第二學年的第一個學期忽忽而過,夾雜着父親的離世、搬屋等家庭大事,腦海中留下上課的印象實在不多。反而「魔鬼論」的事件給我帶來出乎意料的信仰反省,事件中的用辭、對象、身份、澄清而不清、公關手法等等還是其次,個人的最大得著反而是我對我活在當下的社會的關心,與剛巧關神父教導的社會倫理擦出火花。在探討最低工資和住屋問題時,正是劇烈討論大家樂變相扣薪、發水樓的時候。然而基督徒面對這些問題,就算是事不關己,我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發聲 - 假如我們對信仰認真的話。沉默代表同意,冷漠更是幫兇。
從前我對自己信仰上的要求仍然是以聖言和聖事親近主,如同瑪利亞親近耶穌一樣,為堂區服務如同瑪爾大服侍基督一樣,追求在個人靈修中更進步,為看透天主在我身上的旨意。「社會倫理」一科卻帶給我新思維,如何在真理的基石上回應社會不公義的事成為實踐福音的行動。個人靈修是為在社會中實踐福音精神作準備,極端的例子如每天不斷朝拜聖體而對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便等同神父所說的「敬神兵」(試以普通話發音) 。個人反省發覺要先在聖經和教會訓導認識真理,並了解不公義事件的背景,才有機會作出乎合信仰的回應。不用說這必定是花時間的事,放棄在網上漫無目的瀏覽、早一點起床、少玩facebook遊戲而多閱讀,自然有足夠時間,只是有心和無心的問題而已。
龐一鳴「一年唔幫襯地產商」的小故事就是一個具體行動去對抗不公義的壟斷: http://yatming.wordpress.com/
在反省問題中,黃神父所教Lonergan的認知論大派用場,人的認知過程包括:
經驗:是正確認知的第一步,準確的資料來源和事件的歷史背景對判斷是致命的重要,只從生果報得悉的所謂事實來分析事件注定判斷錯誤。如「高鐵和菜園村」事件,如果不理解高鐵的需要、對象和其他可行的選擇,便難以對菜園村的犧牲判斷是否值得。再者,如果不深入了解相討的過程、賠償和善後的標準,便不能確定是政府不公義還是村民貪得無厭。又如「魔鬼論」事件,如果沒有親自參與是晚的聚會,很難理解當時說話的處境 (context)。對一段對話的節錄作為支持自己早以定下的結論的理據 (proof text),是誤導觀衆。
理解:以真理的尺度去理解,避免感情用事,激動的回應可以是行動的動力,但也可以淹沒真理。
判斷:分辨真假、善惡。在互相矛盾的理由中詢問是否屬實,衡量証據,才有可能作合理的判斷。
決定:判斷價值後隨之而來的是負責任的決定,付諸行動,這才是認知的全部過程。
不留神的話便會接收被虛構、作假的資料作自己的經驗,激情被刺激,理解自然感情用事,判斷變得不合理,行動便有所欠缺,遠離「善」。黃神父的口訣常在我心中:經驗要留心、理解要明智、判斷要合理、決定要負責。
功課、考試、論文等等通通都不是重點,信仰的價值有否在心中如「芥子一樣長大,讓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才是核心。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破地獄
九月八日是守夜的日子,母親在安排殯儀時希望場面不太冷清,添上淒涼感覺,所以請人打齋唸經,也不知是道教還是佛教,總之是中式。其實父親是無神論,甚麼儀式對他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更重要的相信是使在生的人安心。我身穿黑衣,一早表明信奉天主教,除了作為家屬去謝禮外,我只是個旁觀者,一切由大家姐頂上,也不用擔幡、買水。破地獄、過橋、拾花錢,三小時的儀式使靈堂熱鬧非常,我媽也很滿意。我問她知不知道當中意義,她答說不知,只是她以前去的殯葬也是這樣做,我忍不住向她解釋了一陣子。在觀看整個儀式時,我發覺中國對死後的世界有一套很完整的概念,近似將現世生活投射到死後,又夾雜了佛教輪迴的信念。紙扎的花園洋房、銀礦、金橋銀橋、轎夫、金童玉女等都是標準的祭品。生前為一層樓煩,死後也要為居所擔憂,難怪人人都不想死。從「破地獄」也窺探到中國人對地獄的觀念,破一次代表超越一層地獄,使先人受苦小一些。其實從來沒有死去多時的人復活過來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一切都是人的投射。
天主教對死亡的演譯完全兩回事,「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1:21) 我們期待的就是「主耶穌,你來罷!」(默22:20) 在信經中我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因基督的死而復活使我們有希望,信仰沒有落空。究竟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聖保祿宗徒是這樣描述:「因為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衪一起來。.....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4:14-18)。天堂就是「常同主在一起」,其實,在彌撒中我們已預嘗天上耶路撒冷的祭宴,領受基督的聖體時與主結合,使「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天堂相反就是地獄:與主永遠分離。在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中 (路16:19-31),在地獄的感覺是「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是「痛苦的地方」(路16:24, 27),與天堂「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我們如何破除這地獄呢?耶穌早已教導我們:
「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2:15)
「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 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路12:32-33)
死後去天堂還是地獄,現在就可以決擇。朋友,你會怎樣選?
天主教對死亡的演譯完全兩回事,「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1:21) 我們期待的就是「主耶穌,你來罷!」(默22:20) 在信經中我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因基督的死而復活使我們有希望,信仰沒有落空。究竟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聖保祿宗徒是這樣描述:「因為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衪一起來。.....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4:14-18)。天堂就是「常同主在一起」,其實,在彌撒中我們已預嘗天上耶路撒冷的祭宴,領受基督的聖體時與主結合,使「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天堂相反就是地獄:與主永遠分離。在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中 (路16:19-31),在地獄的感覺是「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是「痛苦的地方」(路16:24, 27),與天堂「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我們如何破除這地獄呢?耶穌早已教導我們:
「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2:15)
「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 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路12:32-33)
死後去天堂還是地獄,現在就可以決擇。朋友,你會怎樣選?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愛」使人得救
老父以八十高齡離開人世,應該是笑喪,連我媽也說他「該死」。然而,陪伴他離開時,實難掩飾陣陣的傷感;父親離開後,媽媽口說無事無事,就是神不守舍,煮飯也切到手指出血。追尋一下傷心的來源,就是在數十年間與父親愛與被愛的互動。年幼時家境雖然貧窮,快樂的回憶卻很多,父親作的士司機養活我們,一早天未光已返工,我在小學放假時,也一早起床跟他去飲早茶,灣仔「雙喜」酒樓雖已結業,我仍然清楚記得酒樓的模樣。暑假時他在大清早便和我一起到山頂跑步,小做一點生意來陪我。父親當夜更時,我是小學下午班,他會煮午飯給我吃,最拿手是煎蛋角,又香又脆。父親給我的不是富有的家,卻是一個溫暖的家。縱然間中也有大吵的時候,被愛的感覺卻很強烈。我最不孝的應該是讀大學的時候,只顧自己的事,忽略了他們。正是在愛的環境長大,我才懂去愛,也深深明白管教子女的竅門,體驗天主的愛也是從家裏開始。家中只有我信仰基督,父親生前不相信,也無意願加入教會,所以我也沒有要求他臨終付洗。究竟我父親會否得救呢?梵二「教會憲章」是這樣說的:
救世者願意人人都得救(參閱弟前:二,4)。原來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還有一些人,非因自已的過失,尚未認識天主,卻不無天主聖寵而勉力度著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會使他們缺少為得救必需的助佑。在他們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會都視之為接受福音的準備,是天主為光照眾人得到生命而賜與的。(教會憲章16號)
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雖已參加教會卻不堅守愛德,身在教內而心在教外的人,仍舊不能得救。(教會憲章14號)
我對我父的得救充滿信心,雖然他不懂信仰,但他按良心的指示勉力渡正直的生活,不求己益,凡事包容,用慈祥的愛滋養我,來日我們必在天國相聚。
救世者願意人人都得救(參閱弟前:二,4)。原來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還有一些人,非因自已的過失,尚未認識天主,卻不無天主聖寵而勉力度著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會使他們缺少為得救必需的助佑。在他們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會都視之為接受福音的準備,是天主為光照眾人得到生命而賜與的。(教會憲章16號)
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雖已參加教會卻不堅守愛德,身在教內而心在教外的人,仍舊不能得救。(教會憲章14號)
我對我父的得救充滿信心,雖然他不懂信仰,但他按良心的指示勉力渡正直的生活,不求己益,凡事包容,用慈祥的愛滋養我,來日我們必在天國相聚。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裂開的帳幔
從起初,聽資深教友或神長解釋「耶穌被釘十架時,帳幔裂開」的意義都是正面的,人神的阻隔已像帳幔一樣被分開,基督以十架重修天人關係,作為我們和天主之間的唯一中保。在新約導論中白神父根據 Raymond Brown 的見解提出另一解釋。看看對觀福音的記載:
「耶穌大喊一聲,就斷了氣。聖所裏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谷15:37-38)
「耶穌又大喊一聲,遂交付了靈魂。看,聖所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大地震動,岩石崩裂,墳墓自開,許多長眠的聖者的身體復活了。」(瑪27:50-52)
「耶穌大喊一聲,就斷了氣。聖所裏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谷15:37-38)
「耶穌又大喊一聲,遂交付了靈魂。看,聖所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大地震動,岩石崩裂,墳墓自開,許多長眠的聖者的身體復活了。」(瑪27:50-52)
「這時,大約已是第六時辰,遍地都昏暗了,直到第九時辰。太陽失去了光,聖所的帳幔從中間裂開,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 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說完這話,便了氣。」
(路23:44-46)
帳幔裂開表示聖所已被毀,不再神聖,上主的光榮離開了聖殿 (則10:18)。「裂開」一詞是表達上主和猶太人再無關係。從上而下的裂開代表這決裂是無法修補的。帳幔裂開是上主對猶太人的憤怒咆哮,因他們心硬拒絕接受耶穌,這救恩再不只是給猶太人。在路加福音中帳幔是從中間裂開的,路加想給與猶太人警號,只要他們承認耶穌是主,這決裂仍然有機會修補。
「帳幔裂開」所給與的訊息是負面的,看看上文下理,當時遍地昏暗,充滿悲傷的氣氛,使這釋經更可信。有興趣的朋友可看 Raymond Brown 的 The death of Messiah.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古喻今遇 2
高修女從令一角度看比喻,使我感受到耶穌的親切。耶穌降生成人,以地球為他的家,使人的家成為天主的家,耶穌十分愛且投入這個家,他活在猶太人文化的氛圍中,他觀察入微,熟悉生活上的一切,所以耶穌講比喻手到拿來,生活上的平凡片段在他手中成為宣講的材料。耶穌講比喻時常以問問題開始,答案卻不明示,有時像猜謎一樣,這正好刺激我們的想像和思考。所以比喻如同天主的利箭,直插我們心臟,一經領悟,如當頭棒喝,比說教更加有效。的確,我們要愛生活中的家、文化、環境,細心觀察,才可發揮想像,打比喻。
比喻往往有誇張和反諷成份,這是希伯來語風,例如:
(瑪25:29)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這誇張的描述目的是令人有深刻印象,並不是指真的要剜出眼睛。
再看一例:
瑪(13:12-13) 「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 也不了解;」
乍看實在使人困惑,耶穌在難為人嗎?這反諷的語風是要人在聽比喻後作出行動去回應:接受還是拒絕,並無中立的選擇。接受的人便富足,拒絕的人等同聽不到、看不見,所以連原本有的也要失去。
向我們的師傅耶穌學習講比喻傳福音前,還是先看李志忠兄弟的新作。
比喻往往有誇張和反諷成份,這是希伯來語風,例如:
(瑪25:29)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這誇張的描述目的是令人有深刻印象,並不是指真的要剜出眼睛。
再看一例:
瑪(13:12-13) 「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 也不了解;」
乍看實在使人困惑,耶穌在難為人嗎?這反諷的語風是要人在聽比喻後作出行動去回應:接受還是拒絕,並無中立的選擇。接受的人便富足,拒絕的人等同聽不到、看不見,所以連原本有的也要失去。
向我們的師傅耶穌學習講比喻傳福音前,還是先看李志忠兄弟的新作。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抵唔抵
今早去提款機提款,竟然忘記了拿取現金,直到下午才察覺,數百元的數目其實不大,但卻「肉赤」了好一陳子。坐下反醒,為何有這「肉赤」的感覺呢?心裏想:好唔抵!白白的失去確是令人不快,把這筆款項捐了總好過這樣的損失。實際上,就算沒有損失也沒有想過用這筆錢要做善事!說到「抵唔抵」,我想到聖保祿宗徒在論及信友爭訟時所持的態度:
「你們彼此有訴訟的事,就各方面講,已是你們的缺點了;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寧願受點屈,為什麼不寧願吃點虧﹖你們反而使人受屈,使人吃虧,況且這還是施於弟兄!」(格前6:7-8)
社會卻是相反的,理直便要氣壯、要堅持,吃點虧便是大大的侮辱、不公義,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爭取。吃虧當然有底線,有關人權的問題不能讓步,但很多生活的鎖事卻不然,如排隊去洗手間、繳費等,被人插隊自然心心不忿,但吃這一點點虧,大方的讓步而令環境多一點和諧,又是一件美事。
看一看救贖我們的耶穌基督,當真「好蝕底」,「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伯前2:24a)「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想到這裏,又怎可再計較「抵唔抵」呢?看看十字架上的基督,流露的是真心真意的愛,我無言,只有感謝。
希望拾去金錢的人是真有所需,願主祝福他!
「你們彼此有訴訟的事,就各方面講,已是你們的缺點了;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寧願受點屈,為什麼不寧願吃點虧﹖你們反而使人受屈,使人吃虧,況且這還是施於弟兄!」(格前6:7-8)
社會卻是相反的,理直便要氣壯、要堅持,吃點虧便是大大的侮辱、不公義,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爭取。吃虧當然有底線,有關人權的問題不能讓步,但很多生活的鎖事卻不然,如排隊去洗手間、繳費等,被人插隊自然心心不忿,但吃這一點點虧,大方的讓步而令環境多一點和諧,又是一件美事。
看一看救贖我們的耶穌基督,當真「好蝕底」,「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伯前2:24a)「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想到這裏,又怎可再計較「抵唔抵」呢?看看十字架上的基督,流露的是真心真意的愛,我無言,只有感謝。
希望拾去金錢的人是真有所需,願主祝福他!
Hinne lo yanum
不由你不信以色列是天主所揀選的民族,看一看希伯來文吧,這語文本應在公元前587年猶太人被充軍到巴比倫時便滅亡了,但這種聖經原文到二千五百年後的今時今日仍然是被學習、被研究的對象。希伯來文的歌曲也很受歡迎,在聖言同行者工作坊中,李志忠兄弟教了我們幾首歌,這是其中之一,是說 - 天主看顧以色列,不會打盹也不會睡著:
Hinne lo yanum - 看,他不會打盹 (詠121:4)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Yisra'el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shomer Yisra'el
Hinne = 看
lo yanum = 不打盹
velo yishan = 不會睡著
shomer Yisra'el = 保護以色列者
中文翻譯是: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這位天主真可愛,不打盹又不睡覺,為的只是看顧我們。
Hinne lo yanum - 看,他不會打盹 (詠121:4)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Yisra'el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shomer Yisra'el
Hinne = 看
lo yanum = 不打盹
velo yishan = 不會睡著
shomer Yisra'el = 保護以色列者
中文翻譯是: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這位天主真可愛,不打盹又不睡覺,為的只是看顧我們。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古喻今遇 1
「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由創世以來的隱密事。」(瑪13:35)
這幾天參與了「古喻今遇」聖言同行者工作坊,主題是「比喻」。「古喻、今遇」,返回古時比喻的原意,從比喻的原意中進入今天文化中,在現在的生活中重新領悟新的寓意 (allegory)正是今次工作坊的目的。
李志忠兄弟和高厦芳修女的精彩演譯使我得益良多,李志忠兄弟從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文學的特性深入了解當時耶穌想表達的原來意思。浪子回頭的比喻大家都很熟悉,李兄弟再深入的剖析,令我看得更多更遠。幼子的不孝竟到如斯地步,原來猶太人的分產的規定是,在父親快去世時,才分清遺產 (德33:24),兒子只可以在父親死後才可變賣家產,但幼子卻一早要求分產,這跟希望父親死去無異;幼子且賣掉所有,視父親如同死去一樣。這和慈父的大愛形成強烈對比:父親在幼子離他還遠的時候已跑上前擁抱他。天父就是這樣愛我們,他要求的只是我們回頭,且天天盼望我們回頭,我們未能行完的路天父已早替我們行了。其實長子同樣不孝,他也分了一份,即默許這事發生,只是他沒有離去罷了,他也一樣期望父親死去,長子同樣需要悔改。豆莢是窮人的食物,將豆莢磨成粉來製造餅。豆莢和悔改相連,人要到吃豆莢的困境才想起悔改。這正是幼子的困境中的絕境,他已去到最差的地步,連豆莢也沒有。
李志忠兄弟和高厦芳修女的精彩演譯使我得益良多,李志忠兄弟從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文學的特性深入了解當時耶穌想表達的原來意思。浪子回頭的比喻大家都很熟悉,李兄弟再深入的剖析,令我看得更多更遠。幼子的不孝竟到如斯地步,原來猶太人的分產的規定是,在父親快去世時,才分清遺產 (德33:24),兒子只可以在父親死後才可變賣家產,但幼子卻一早要求分產,這跟希望父親死去無異;幼子且賣掉所有,視父親如同死去一樣。這和慈父的大愛形成強烈對比:父親在幼子離他還遠的時候已跑上前擁抱他。天父就是這樣愛我們,他要求的只是我們回頭,且天天盼望我們回頭,我們未能行完的路天父已早替我們行了。其實長子同樣不孝,他也分了一份,即默許這事發生,只是他沒有離去罷了,他也一樣期望父親死去,長子同樣需要悔改。豆莢是窮人的食物,將豆莢磨成粉來製造餅。豆莢和悔改相連,人要到吃豆莢的困境才想起悔改。這正是幼子的困境中的絕境,他已去到最差的地步,連豆莢也沒有。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看李兄弟的新作,必定獲益不淺。在工作坊中我也學了幾首希伯來文歌,遲些再分享。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念茲在茲
「念茲在茲」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香港人就是忙人,生活節奏快,等車的時間便用電話收電郵;同一時間可做多樣工作,一心多用,multitasking,如電腦一樣。我就是這一類人,一開電腦便不得了,收電郵、上戴相片到 online album、看facebook、預備教案、做夜神功課,所以我買的電腦是快腦,quadro core + 6G ram。縱使快腦也有當機的時候,快腦也不能付荷過多程式的啟動,人腦也是一樣,同時間啟動過多程式會引致一時的失常;multitasking好像很有能力,也暗藏危機。我食飯速度出名快,不消5分鐘便完成午餐,吃的時候腦袋還在運算未來的工作,可能這是醫生的長期訓練吧。如果你問我吃的飯菜有何味道,我也不知道,正是「食而不知其味」。一行禪師提過「我食知我食」,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食飯的時候就用心食飯,欣賞食物的味道,仔細咀嚼,關神父說要每啖也咀嚼三十下,將忙的節奏調較,將拉緊的弓放鬆一陣子。在退省中我破記錄的食了半小時午飯,鹹酸菜原來是愈咀嚼便愈甜的!
「念茲在茲」告訴我們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用心」與「盡做到最好」不同,用心是有一份平和,沒有急速或衝次的感覺,對結果不計較,重要的是用心。所持的態度是:就算是同一件事,我也要當作是第一次作,也是最後一次作。這樣,真心、珍惜自然會流露出來。看聖經也要「念茲在茲」,耳熟能祥的章節也要當是第一次看,也是最後一次看,上主的話自然深入肺腑。和親人相處也是一樣,誰知道下星期我們還可再見、再飲茶嗎?每次見面不是為滿全責任,飲茶時不是各做各事,如同撘枱一樣。用心的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個身體語言都令人感到溫暖,感到天主的愛。去感恩祭更要「念茲在茲」,特別在領聖體中,基督親自臨在和我們結合,我們用心的去領受、去感謝、去愛。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祝你平安
在新約導論中白神父提到「平安」一詞,原來內中很有意思,遠遠超過心境平安。希伯來文是 Shalom,其實沒有一個英文一或中文字可以完全表達它的意思。在 Dictonary of the Bible (McKenzie) 中Shalom表示來自雅威的、完滿的、甚麼也不缺少的祝福,在每一方面皆是祝福滿滿。白神父的英語翻譯是"fullness of every blessings"。這使我想起基督教一首很有意思的歌:
田中的白鷺絲,無欠缺什麼;
山頂的百合花,春天現香味。
總是全能的上帝,每日賞賜真福氣,
使地上發芽、結實,顯出愛疼的根據。
耶和華祝福滿滿,親像海邊土沙,恩典慈愛直到萬世代。
我要舉手敬拜祂,出歡喜的歌聲,讚美稱頌祂名永無息。
總是全能的上帝,每日賞賜真福氣,
使地上發芽、結實,顯出愛疼的根據。
耶和華祝福滿滿,親像海邊土沙,恩典慈愛直到萬世代。
我要舉手敬拜祂,出歡喜的歌聲,讚美稱頌祂名永無息。
在感恩祭中我們所互祝的平安不只是一個問候,一個照呼,卻是祝福對方有從天主所賜的完滿祝福。隆重降福的禱文來自戶籍紀:「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所講的平安也是同樣意思。猶太人習慣以Shalom彼此問候,實在值得我們學習。下次遇到朋友打照呼時,都送贈一句「祝你平安」。在新頌恩歌書中有一首 "Shalom" 用希伯來原文作歌詞:
Shalom Chaverim, shalom chaverim,
Shalom, shalom
L’hit-rah-oat, L’hit-rah-oat
Shalom, shalom
英文翻譯是我們熟悉的:
Shalom, shalom
L’hit-rah-oat, L’hit-rah-oat
Shalom, shalom
英文翻譯是我們熟悉的:
Shalom my friends, shalom my friends, shalom, shalom
Till we meet again, till we meet again
Shalom, shalom.
Till we meet again, till we meet again
Shalom, shalom.
用原文唱出Shalom使我們更體味Shalom的原意。向着我們祝福的人唱出這首歌,又點止「祝你平安」咁簡單?我愈來愈想學習希伯來文了。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同體大悲、無緣大悲
在聖體聖血節中,周神父以「同體大悲」形容我們在基督內的關係。「同體大悲」是佛家詞語,形容人人皆有佛性,衆生是佛、佛是衆生,每個人都是一樣,這就是同體,因着「同體」的關係,我們對衆人皆有慈悲心。在聖體聖事中我們享同一基督的身體,每一個聖體都是基督的身體,所以我對身邊的兄弟姊妹該有慈悲心,這份慈悲心不是理性分析出來的,而是自然的流露。在聖堂裹當我們凝視着身邊的一位不認識的教友,就好像看着自己的肢體一樣,因為我們是因着同餐唯一的天糧而在同一基督的身體內。
「就如身體只是一個,郤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 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 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12:12,26) 所以,我們對教會內的兄弟姊妹要慷慨,要大方;雖然天主教沒有十一奉獻的規定,因着這份慈悲心,我們必定很樂意去捐助。捐多少才足夠呢?德蘭修女的名句很有智慧:捐到你有疼痛的感覺就是夠。
「無緣大悲」
這也是佛家的詞語,表達對不同的人無論是富有的、貧窮的、上流社會的、草根的,都懷着一模一樣的慈悲心去度衆生。衆生一律平等。基督也是一樣,無論對罪人,聖人,富有的人、外邦人、甚至出賣他的人都同樣的愛,並愛他們到底,為大衆作贖價。更進一步耶穌特別鍾愛罪人和被社會遺棄的人,稅吏、娼妓、外邦人、不潔的人都是耶穌喜歡親近的。現代社會缺乏「無緣大悲」的心,甚至在教會內也是一樣。對衣著不光鮮的,污穢一點的,精神有一點問題的都敬而遠之,唯恐受到污染。雖然有時不至於抗拒至退避三舍,但要主動去關心他們卻甚難做到。領受基督的聖體後我們就是活的聖體,肖似基督,祈求天父賜我一顆「無緣大悲」的慈悲心去親近、去服待弱小的兄弟姊妹。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忙而不「枯」,煩而不「燥」
在一天的日間退省中,關神父帶領我們練習「觀呼吸」,從而達到「定」(at ease) 和「靜」(at peace) 的狀態。
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到忙而不「枯」,煩而不「燥」,一刻的靜是必要的。關神父分享他在羅馬讀書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在羅馬住的宿舍是對正一個很美的小森林,每天放學都會去欣賞一下。一天他發覺森林的樹木被削光了,他很氣忿,即時追查是誰幹的,最後他發覺是花王做的,花王的解釋另他印象深刻,原來要森林長得茂盛,每八至十年便要削光一次,使樹木之間不會搶位,而地上長期被庶閉會長出有害之物,削光樹木使土地重見光明,樹木長得更茁壯。重整使人更健康,如一杯混濁的水,一刻的靜讓雜物沉澱,水又變得清。
「觀呼吸」使人入定和入靜。選一個舒適的坐姿,仔細留意自己的呼吸,自己正在呼吸。第一步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尖,吸入空氣時留意空氣從鼻尖開始浸入肺部,呼氣的時候留意空氣從肺部流到鼻尖然後呼出。第二步在吸氣的時候留意自己是整個人在吸氣,自己是實在的自己,呼氣的時候同樣留意自己是整個自己在呼氣。第三步想像吸入空氣就是吸入天主的滿滿祝福,從鼻孔直達身體每一個細胞,呼氣時將身體所有有毒的物質呼出,呼出惡念,呼出不愉快的經驗、傷痕。第四步是吸入天主的祝福,呼出我的祝福給與我身邊所愛的人,所恐懼的人,所討厭的人。每呼出一次便是祝福一個人。每一步可做八至十下,不用刻意深呼吸,只是留意自己的呼吸便足夠。
「觀呼吸」可隨時做到,忙到透不過氣時,煩到有燥意時,爭執過後,情緒激動時,心情無理由的欠佳時,「觀呼吸」都可幫助我們靜下來,重整自己。
在「觀呼吸」中我回到靈魂深處,再次發現我是誰,我是甚麼,我在那裹。
Return again, return again,
Return to the land of your soul
Return to who you are
Return to what you are
Return to where you are
Born and reborn again
能夠入靜,我們才能聆聽上主的話,才能真正的祈禱。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六四二十四
今天是六四事件的 21 周年,1989年6月4日我四剛考完中七A level,對着電視看見天安門屠殺的片段,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強忍着激動的情緒報導,全香港響起聲援殉道或受傷的學生的力量,當時我可以做的就是上街遊行,大聲疾呼。轉眼已21年,情緒變得平靜,但是未敢忘記。學生以血去維護真理,和我們的殉道聖人作同樣的犧牲。6月24日是約翰洗者的誕辰紀念,他也是作真理的前驅而被黑落德王殺死。今日我們缺少的就是一份殉道者的精神,為真理作証而不畏強權。歷史告訴我們要承認自己的罪需要長時間,我不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可以見到平反六四,不過我相信歷史會批判歷史,我會繼續將我所見所聞口傳給我的後代,如同我們偉大的聖傳一樣。我無懼指出歷史書的失實,求主的聖神引領我,保護我、燃燒我。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
以前我總覺得禮儀生活就是參與禮儀的生活,在禮儀中得到恩典去活出基督。教授禮儀的羅國輝神父,更強調在禮儀中反省該怎樣去生活。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怎樣祈禱,就是怎樣相信就是怎樣生活。在禮儀中的祈禱所看到的是真實的生活。有趣的是教禮儀的羅神父和陳滿鴻神父最愛講的是青少年的生活、社會公義等實際問題。真正的禮儀生活與現實毫不脫節,喜愛禮儀的人不是「神婆神棍」,不是只講禮規,卻是愛在基督生活的人。今晚講及將臨期,在將臨期所期待的不是基督再次降生,而是基督的第二次來臨。
將臨期第一主日集禱經
全能的天主,求你激發我們的心志,使我們切實履行正義,以迎接基督的來臨,並蒙召選,聚合在他的右邊,獲享天國永福。
第二主日集禱經
全能仁慈的天主,求你保護我們,不要讓俗世的繁雜事物,阻礙我們準備迎接你的聖子;並求你使我們充滿上天的智慧,遵從你聖子的教導,追隨他的左右。
的確,實踐正義,戰勝俗世就是我們的具體生活去等待基督再來。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在夜神學神
已進入宗教學的第三個學期,才寫第一句,實在慚愧。全職人士要每星期上課三天着實不易,能如期交功課更要聖神帶領。這樣的忙碌生活我卻覺得十分值得。可幸上主賜我一位體貼的太太,有相同的信仰,相同的傳福音的心火。主又賜我兩個乖乖女,不用花太多時間照顧。上課的課題也是我們一家的話題,我大女也懂得trans-substantiation呢!
唯一我覺得可惜的是不夠時間去深入閱讀每科,吳神父的基本倫理神學、黃神父的Longnergan認知論、蔡神父的基本神學、葉神父的人的哲學都領我回味無窮。我特別喜愛Gabriel Marshell講人是從Fidelity看到自己,並活在希望中。可惜自己語言方面甚差,沒有讀哲學的天份。
第一學年讀的都是導論,神學導論、舊約導論、新約導論、禮儀導論等,每科都給我一個宏觀的慨念。祈求天主給我一個謙虛、熱誠的心,去了解、明白、相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