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四年又四年

轉眼八年時光,匆匆而過,自2013年宗教學畢業後,便要從大博爾山下來,為生命宣講。花了半年時間整理醫療倫理課程,頗感吃力,畢竟只是受了少許的神學訓練,只能憑著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反省,仗聖神的引導,將體會到的真理與聽者分享。講授兩屆的神學証書課程、一屆澳門教師專業培訓課程後,更想在生命倫理上進修,展示生命倫理貼地的一面。奈何本性心野,在堂區點起火頭太多,又未能放下照顧家庭的愉快責任,始終沒有機會遠赴羅馬。2017年 Pontifical Council for Health Care Workers 將1995年出版的 Charter for Health Care Workers修訂,成為 New Charter for Health Care Workers。NCBC (The National Catholic Bioethics Center)  將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翻譯成英文,為天主教醫護人員遇到的倫理難題提供清晰的答覆。這本書並沒有新的教會訓導,只是將有關各種倫理問題的教會訓導作總結,個人覺得非常值得閱讀—假設你是著緊教會的立場 Magesterium、相信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3:15)。

四年牧民議會的堂區生活,不算是多姿多采,總算平平安安,得罪人少,稱呼人多。學懂的是謙卑和服從,也是本篤會規的核心,適當的堅持、靈活的配合牧民方向,實現自己在堂區中的夢想,讓「天梯」再次在荃灣展現光芒,這就是天主所賜的回報。今年的青年年已過了一半,教區以至堂區似乎不能為青年做甚麼,自我反省後,凡事總是從自己做起,九月再次擔起青少年慕道班、組織青年彌撒小組,祈求天主的帶領,讓青年在堂區中發光發熱,活出豐盛的人生。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輕輕走了的第一學期

第二學年的第一個學期忽忽而過,夾雜着父親的離世、搬屋等家庭大事,腦海中留下上課的印象實在不多。反而「魔鬼論」的事件給我帶來出乎意料的信仰反省,事件中的用辭、對象、身份、澄清而不清、公關手法等等還是其次,個人的最大得著反而是我對我活在當下的社會的關心,與剛巧關神父教導的社會倫理擦出火花。在探討最低工資和住屋問題時,正是劇烈討論大家樂變相扣薪、發水樓的時候。然而基督徒面對這些問題,就算是事不關己,我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發聲 - 假如我們對信仰認真的話。沉默代表同意,冷漠更是幫兇。

從前我對自己信仰上的要求仍然是以聖言和聖事親近主,如同瑪利亞親近耶穌一樣,為堂區服務如同瑪爾大服侍基督一樣,追求在個人靈修中更進步,為看透天主在我身上的旨意。「社會倫理」一科卻帶給我新思維,如何在真理的基石上回應社會不公義的事成為實踐福音的行動。個人靈修是為在社會中實踐福音精神作準備,極端的例子如每天不斷朝拜聖體而對社會問題不聞不問,便等同神父所說的「敬神兵」(試以普通話發音) 。個人反省發覺要先在聖經和教會訓導認識真理,並了解不公義事件的背景,才有機會作出乎合信仰的回應。不用說這必定是花時間的事,放棄在網上漫無目的瀏覽、早一點起床、少玩facebook遊戲而多閱讀,自然有足夠時間,只是有心和無心的問題而已。

龐一鳴「一年唔幫襯地產商」的小故事就是一個具體行動去對抗不公義的壟斷: http://yatming.wordpress.com/

在反省問題中,黃神父所教Lonergan的認知論大派用場,人的認知過程包括:


經驗:是正確認知的第一步,準確的資料來源和事件的歷史背景對判斷是致命的重要,只從生果報得悉的所謂事實來分析事件注定判斷錯誤。如「高鐵和菜園村」事件,如果不理解高鐵的需要、對象和其他可行的選擇,便難以對菜園村的犧牲判斷是否值得。再者,如果不深入了解相討的過程、賠償和善後的標準,便不能確定是政府不公義還是村民貪得無厭。又如「魔鬼論」事件,如果沒有親自參與是晚的聚會,很難理解當時說話的處境 (context)。對一段對話的節錄作為支持自己早以定下的結論的理據 (proof text),是誤導觀衆。

理解:以真理的尺度去理解,避免感情用事,激動的回應可以是行動的動力,但也可以淹沒真理。

判斷:分辨真假、善惡。在互相矛盾的理由中詢問是否屬實,衡量証據,才有可能作合理的判斷。

決定:判斷價值後隨之而來的是負責任的決定,付諸行動,這才是認知的全部過程。

不留神的話便會接收被虛構、作假的資料作自己的經驗,激情被刺激,理解自然感情用事,判斷變得不合理,行動便有所欠缺,遠離「善」。黃神父的口訣常在我心中:經驗要留心、理解要明智、判斷要合理、決定要負責。

功課、考試、論文等等通通都不是重點,信仰的價值有否在心中如「芥子一樣長大,讓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才是核心。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破地獄

九月八日是守夜的日子,母親在安排殯儀時希望場面不太冷清,添上淒涼感覺,所以請人打齋唸經,也不知是道教還是佛教,總之是中式。其實父親是無神論,甚麼儀式對他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更重要的相信是使在生的人安心。我身穿黑衣,一早表明信奉天主教,除了作為家屬去謝禮外,我只是個旁觀者,一切由大家姐頂上,也不用、買水。破地獄、過橋、拾花錢,三小時的儀式使靈堂熱鬧非常,我媽也很滿意。我問她知不知道當中意義,她答說不知,只是她以前去的殯葬也是這樣做,我忍不住向她解釋了一陣子。在觀看整個儀式時,我發覺中國對死後的世界有一套很完整的概念,近似將現世生活投射到死後,又夾雜了佛教輪迴的信念。紙扎的花園洋房、銀礦、金橋銀橋、轎夫、金童玉女等都是標準的祭品。生前為一層樓煩,死後也要為居所擔憂,難怪人人都不想死。從「破地獄」也窺探到中國人對地獄的觀念,破一次代表超越一層地獄,使先人受苦小一些。其實從來沒有死去多時的人復活過來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一切都是人的投射。


天主教對死亡的演譯完全兩回事,「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1:21) 我們期待的就是「主耶穌,你來罷!」(默22:20) 在信經中我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因基督的死而復活使我們有希望,信仰沒有落空。究竟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聖保祿宗徒是這樣描述:「因為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衪一起來。.....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4:14-18)。天堂就是「常同主在一起」,其實,在彌撒中我們已預嘗天上耶路撒冷的祭宴,領受基督的聖體時與主結合,使「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天堂相反就是地獄:與主永遠分離。在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中 (路16:19-31),在地獄的感覺是「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痛苦的地方(路16:24, 27),與天堂「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我們如何破除這地獄呢?耶穌早已教導我們:


「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2:15)


「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 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路12:32-33)


死後去天堂還是地獄,現在就可以決擇。朋友,你會怎樣選?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愛」使人得救

老父以八十高齡離開人世,應該是笑喪,連我媽也說他「該死」。然而,陪伴他離開時,實難掩飾陣陣的傷感;父親離開後,媽媽口說無事無事,就是神不守舍,煮飯也切到手指出血。追尋一下傷心的來源,就是在數十年間與父親愛與被愛的互動。年幼時家境雖然貧窮,快樂的回憶卻很多,父親作的士司機養活我們,一早天未光已返工,我在小學放假時,也一早起床跟他去飲早茶,灣仔「雙喜」酒樓雖已結業,我仍然清楚記得酒樓的模樣。暑假時他在大清早便和我一起到山頂跑步,小做一點生意來陪我。父親當夜更時,我是小學下午班,他會煮午飯給我吃,最拿手是煎蛋角,又香又脆。父親給我的不是富有的家,卻是一個溫暖的家。縱然間中也有大吵的時候,被愛的感覺卻很強烈。我最不孝的應該是讀大學的時候,只顧自己的事,忽略了他們。正是在愛的環境長大,我才懂去愛,也深深明白管教子女的竅門,體驗天主的愛也是從家裏開始。家中只有我信仰基督,父親生前不相信,也無意願加入教會,所以我也沒有要求他臨終付洗。究竟我父親會否得救呢?梵二「教會憲章」是這樣說的:


救世者願意人人都得救(參閱弟前:二,4)。原來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還有一些人,非因自已的過失,尚未認識天主,卻不無天主聖寵而勉力度著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會使他們缺少為得救必需的助佑。在他們中所有的任何真善的成分,教會都視之為接受福音的準備,是天主為光照眾人得到生命而賜與的。(教會憲章16號)


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雖已參加教會卻不堅守愛德,身在教內而心在教外的人,仍舊不能得救。(教會憲章14號)


我對我父的得救充滿信心,雖然他不懂信仰,但他按良心的指示勉力渡正直的生活,不求己益,凡事包容,用慈祥的愛滋養我,來日我們必在天國相聚。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裂開的帳幔

從起初,聽資深教友或神長解釋「耶穌被釘十架時,帳幔裂開」的意義都是正面的,人神的阻隔已像帳幔一樣被分開,基督以十架重修天人關係,作為我們和天主之間的唯一中保。在新約導論中白神父根據 Raymond Brown 的見解提出另一解釋。看看對觀福音的記載:

「耶穌大喊一聲,就斷了氣。聖所裏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谷15:37-38)
「耶穌又大喊一聲,遂交付了靈魂。看,聖所的帳幔,從上到下分裂為二,大地震動,岩石崩裂,墳墓自開,許多長眠的聖者的身體復活了。」(瑪27:50-52)

「這時,大約已是第六時辰,遍地都昏暗了,直到第九時辰。太陽失去了光,聖所的帳幔從中間裂開,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 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說完這話,便了氣。
(路23:44-46)

帳幔裂開表示聖所已被毀,不再神聖,上主的光榮離開了聖殿 (則10:18)。「裂開」一詞是表達上主和猶太人再無關係。從上而下的裂開代表這決裂是無法修補的。帳幔裂開是上主對猶太人的憤怒咆哮,因他們心硬拒絕接受耶穌,這救恩再不只是給猶太人。在路加福音中帳幔是從中間裂開的,路加想給與猶太人警號,只要他們承認耶穌是主,這決裂仍然有機會修補。

「帳幔裂開」所給與的訊息是負面的,看看上文下理,當時遍地昏暗,充滿悲傷的氣氛,使這釋經更可信。有興趣的朋友可看 Raymond Brown 的 The death of Messiah.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古喻今遇 2

高修女從令一角度看比喻,使我感受到耶穌的親切。耶穌降生成人,以地球為他的家,使人的家成為天主的家,耶穌十分愛且投入這個家,他活在猶太人文化的氛圍中,他觀察入微,熟悉生活上的一切,所以耶穌講比喻手到拿來,生活上的平凡片段在他手中成為宣講的材料。耶穌講比喻時常以問問題開始,答案卻不明示,有時像猜謎一樣,這正好刺激我們的想像和思考。所以比喻如同天主的利箭,直插我們心臟,一經領悟,如當頭棒喝,比說教更加有效。的確,我們要愛生活中的家、文化、環境,細心觀察,才可發揮想像,打比喻。


比喻往往有誇張和反諷成份,這是希伯來語風,例如:


(瑪25:29)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這誇張的描述目的是令人有深刻印象,並不是指真的要剜出眼睛。


再看一例:
瑪(13:12-13) 「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 也不了解;
乍看實在使人困惑,耶穌在難為人嗎?這反諷的語風是要人在聽比喻後作出行動去回應:接受還是拒絕,並無中立的選擇。接受的人便富足,拒絕的人等同聽不到、看不見,所以連原本有的也要失去。


向我們的師傅耶穌學習講比喻傳福音前,還是先看李志忠兄弟的新作。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抵唔抵

今早去提款機提款,竟然忘記了拿取現金,直到下午才察覺,數百元的數目其實不大,但卻「肉赤」了好一陳子。坐下反醒,為何有這「肉赤」的感覺呢?心裏想:好唔抵!白白的失去確是令人不快,把這筆款項捐了總好過這樣的損失。實際上,就算沒有損失也沒有想過用這筆錢要做善事!說到「抵唔抵」,我想到聖保祿宗徒在論及信友爭訟時所持的態度:


你們彼此有訴訟的事,就各方面講,已是你們的缺點了;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寧願受點屈,為什麼不寧願吃點虧﹖你們反而使人受屈,使人吃虧,況且這還是施於弟兄!」(格前6:7-8)  


社會卻是相反的,理直便要氣壯、要堅持,吃點虧便是大大的侮辱、不公義,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爭取。吃虧當然有底線,有關人權的問題不能讓步,但很多生活的鎖事卻不然,如排隊去洗手間、繳費等,被人插隊自然心心不忿,但吃這一點點虧,大方的讓步而令環境多一點和諧,又是一件美事。
看一看救贖我們的耶穌基督,當真「好蝕底」,「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伯前2:24a)「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想到這裏,又怎可再計較「抵唔抵」呢?看看十字架上的基督,流露的是真心真意的愛,我無言,只有感謝。
希望拾去金錢的人是真有所需,願主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