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古喻今遇 2

高修女從令一角度看比喻,使我感受到耶穌的親切。耶穌降生成人,以地球為他的家,使人的家成為天主的家,耶穌十分愛且投入這個家,他活在猶太人文化的氛圍中,他觀察入微,熟悉生活上的一切,所以耶穌講比喻手到拿來,生活上的平凡片段在他手中成為宣講的材料。耶穌講比喻時常以問問題開始,答案卻不明示,有時像猜謎一樣,這正好刺激我們的想像和思考。所以比喻如同天主的利箭,直插我們心臟,一經領悟,如當頭棒喝,比說教更加有效。的確,我們要愛生活中的家、文化、環境,細心觀察,才可發揮想像,打比喻。


比喻往往有誇張和反諷成份,這是希伯來語風,例如:


(瑪25:29)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這誇張的描述目的是令人有深刻印象,並不是指真的要剜出眼睛。


再看一例:
瑪(13:12-13) 「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 也不了解;
乍看實在使人困惑,耶穌在難為人嗎?這反諷的語風是要人在聽比喻後作出行動去回應:接受還是拒絕,並無中立的選擇。接受的人便富足,拒絕的人等同聽不到、看不見,所以連原本有的也要失去。


向我們的師傅耶穌學習講比喻傳福音前,還是先看李志忠兄弟的新作。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抵唔抵

今早去提款機提款,竟然忘記了拿取現金,直到下午才察覺,數百元的數目其實不大,但卻「肉赤」了好一陳子。坐下反醒,為何有這「肉赤」的感覺呢?心裏想:好唔抵!白白的失去確是令人不快,把這筆款項捐了總好過這樣的損失。實際上,就算沒有損失也沒有想過用這筆錢要做善事!說到「抵唔抵」,我想到聖保祿宗徒在論及信友爭訟時所持的態度:


你們彼此有訴訟的事,就各方面講,已是你們的缺點了;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寧願受點屈,為什麼不寧願吃點虧﹖你們反而使人受屈,使人吃虧,況且這還是施於弟兄!」(格前6:7-8)  


社會卻是相反的,理直便要氣壯、要堅持,吃點虧便是大大的侮辱、不公義,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爭取。吃虧當然有底線,有關人權的問題不能讓步,但很多生活的鎖事卻不然,如排隊去洗手間、繳費等,被人插隊自然心心不忿,但吃這一點點虧,大方的讓步而令環境多一點和諧,又是一件美事。
看一看救贖我們的耶穌基督,當真「好蝕底」,「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伯前2:24a)「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想到這裏,又怎可再計較「抵唔抵」呢?看看十字架上的基督,流露的是真心真意的愛,我無言,只有感謝。
希望拾去金錢的人是真有所需,願主祝福他!

Hinne lo yanum

不由你不信以色列是天主所揀選的民族,看一看希伯來文吧,這語文本應在公元前587年猶太人被充軍到巴比倫時便滅亡了,但這種聖經原文到二千五百年後的今時今日仍然是被學習、被研究的對象。希伯來文的歌曲也很受歡迎,在聖言同行者工作坊中,李志忠兄弟教了我們幾首歌,這是其中之一,是說 - 天主看顧以色列,不會打盹也不會睡著:
Hinne lo yanum - 看,他不會打盹 (詠121:4)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Yisra'el
Hinne lo yanum velo yishan
Velo yishan shomer shomer Yisra'el
Hinne = 看
lo yanum = 不打盹
velo yishan = 不會睡著
shomer Yisra'el = 保護以色列者
中文翻譯是: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看,那保護以色列者,
不打盹,也不會睡著。


這位天主真可愛,不打盹又不睡覺,為的只是看顧我們。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古喻今遇 1


「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由創世以來的隱密事。」(瑪13:35)

這幾天參與了「古喻今遇」聖言同行者工作坊,主題是「比喻「古喻、今遇」,返回古時比喻的原意,從比喻的原意中進入今天文化中,在現在的生活中重新領悟新的寓意 (allegory)正是今次工作坊的目的。


李志忠兄弟和高厦芳修女的精彩演譯使我得益良多,李志忠兄弟從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文學的特性深入了解當時耶穌想表達的原來意思。浪子回頭的比喻大家都很熟悉,李兄弟再深入的剖析,令我看得更多更遠。幼子的不孝竟到如斯地步,原來猶太人的分產的規定是,在父親快去世時,才分清遺產 (德33:24),兒子只可以在父親死後才可變賣家產,但幼子卻一早要求分產,這跟希望父親死去無異;幼子且賣掉所有,視父親如同死去一樣。這和慈父的大愛形成強烈對比:父親在幼子離他還遠的時候已跑上前擁抱他。天父就是這樣愛我們,他要求的只是我們回頭,且天天盼望我們回頭,我們未能行完的路天父已早替我們行了。其實長子同樣不孝,他也分了一份,即默許這事發生,只是他沒有離去罷了,他也一樣期望父親死去,長子同樣需要悔改。豆莢是窮人的食物,將豆莢磨成粉來製造餅。豆莢和悔改相連,人要到吃豆莢的困境才想起悔改。這正是幼子的困境中的境,他已去到最差的地步,連豆莢也沒有。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看李兄弟的新作,必定獲益不淺。在工作坊中我也學了幾首希伯來文歌,遲些再分享。